潘琳: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助推娄底产业转型升级

(潘琳委员)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培养高质高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近年来,我市坚持“加速转型、奋力赶超”,全面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尤其是娄底纳入全省株潭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来,产业转型升级急需大量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至2016年底,我市共有职业院校25所,教职工3600人,学生6.1万人。其中高等职业院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20所(含民办中职学校7所),技工(师)学校3所。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娄底职教集团,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特派员帮扶,积极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已逐步建成为娄底实体企业的科技服务平台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但专业技术人才奇缺仍然是娄底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瓶颈之一,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远远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教育生源质量亟待提高。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就读职业院校,成为绝大多数学生考不上优质高中或大学的“备胎”选择,职业院校生源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或偏远山区,生源质量堪忧。同时,随着普通高校招生门槛放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受到严重挤压。

(二)职业教育师资亟待完善。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教师必须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相结合,既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又要熟悉产业企业的生产实际,既要会讲又要会做。实际上很多职业院校的老师大多理论知识系统扎实,但缺乏企业生产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人才资源外流现象亟待重视。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在本地企业的仅占极少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本地企业就业状况数据显示,技能类专业中只有不到4%的毕业人才留在本地,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依然无法缓解人才“饥荒”。

(四)政府支持力度亟待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为适应企业对各类高职专业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规模扩张是其必然选择。然而,这也直接导致职业院校财政极度困难,债务负担沉重,校企合作也因专项资金紧缺而有名无实。一直以来,地方财政对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幅度远远低于本科院校,基本办学资金难以落实,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和供应。

(五)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亟待深入。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大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面临许多瓶颈: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缺乏动力,校企合作“双赢”局面尚未形成;企业参与合作的范围过窄,深度不够,层次较低。如娄底本地企业急需大量电子陶瓷、农机等专业领域人才,但本地高职院校并未开设以上专业。另外在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在诸多重要环节仍然处于脱节或半脱节状态,各专业领域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据初步统计,技能类专业只有不到16%的教师参与校企合作服务,而且其合作服务对象往往也非本地企业,教师年均参与校企合作服务时间不足14天,仅6.3%的学生正式离校前参与过校企合作岗位锻炼。

二、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尤其要建立完善的办学标准、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和质量评估标准。此外,还要建立学校内部自上而下的质量生成系统、质量支持系统、质量评价系统以及质量信息系统,并能实现有效运行和调控;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横向的质量保障方案,每个层面的质量保障方案要由参与质量保障的个体来制订和评价。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娄底职教集团,将自身的特色专业对接娄底转型升级产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学院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标准的考核各环节,经常性保持和行业协会及企业沟通,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更要注重适应娄底中小企业专业岗位的特殊需要。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建议比照地方本科院校,逐年提高财政对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幅度,并划拨职业教育人才帮扶工程专项资金,逐步缓解娄底中小企业因专业技能型人才缺失而普遍“缺钙”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娄底产业转型升级经常性的极度“营养不良”状态。加大支持力度,集中力量改善职业教育技术设备和基地建设,始终保持职校设备的先进性。在教师配备、实践场所等方面给予统筹协调;在培训资金、培训项目、就业安置等方面给予支持。

(三)强化职业教育师资保障。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标准,解决职业教师地位尴尬,职位多编制少的难题。制定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拓宽职业学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的渠道,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对学校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应放宽年龄、专业、学历条件,鼓励企业的能工巧匠到学校任教。鉴于目前我市高职院校人才流失特别严重的现实,为稳定现有的人才队伍,建议参照省会长沙的引才留才政策,每年对长期在我市企业一线辛勤帮扶的科技特派员和专家给予适当的专项津补贴,并在原工作单位按其职称职务享受待遇。(编辑/姜友富)